您所在的位置:湖北党史>何耀榜传

四、组建便衣队

发布日期: 2014-12-17 来源:

  国民党军队“围剿”红二十五军的计划又一次落空之后,1934年6月又制订了一个三个月内“肃清”红二十五军的“围剿”方案。他们首先集中70多个团围攻鄂豫边区,并扬言在10月10日前“完全扑灭”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五军在宣化店以北消灭敌人五个营后,为避免被敌人合围,主动向皖西北转移。

  红二十五军转移皖西前夕,省委决定成立罗陂孝特委,何耀榜调地方工作,任特委副书记兼军事部长。

  新成立的罗陂孝特委辖罗山、陂孝北、河口三县,是鄂豫边党和红军的主要活动区域,徐诚基任书记,何耀榜、吴光陆任副书记,方永乐任少共书记。这里是最老的中心苏区之一,鄂东北道委机关和红军被服厂、后方医院,都分散在这个地区。

  罗陂孝特委成员走马上任前,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鄂东北道委书记郑位三,在卡房深山的一座破庙里,传达了省委坚持鄂东北根据地斗争的重要指示。

  郑位三生于1902年,是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在党和红军中有很高的威望。他这时30岁出头,人们却开始称他“位老”。郑位三说:敌人分布在鄂东北地区的兵力十分强大,东北军的一个师驻扎在宣化店,刘峙的一个团在新集,程怀汝的七个保安团遍布各地。敌人的清剿、搜剿一天比一天疯狂,我们的活动区域在不断缩小,斗争环境越来越艰苦。为此,省委决定改变斗争方针,派出得力干部分散到各地,探索新的斗争形式,配合红25军行动。

  郑位三接着说:“便衣队既是一支游击小分队,又是没有挂牌子的苏维埃政权,实际上是党政军三位一体的武装工作队。这种组织队伍小,行动灵活,容易接近和联系群众,也容易受到群众的支持和保护。你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便衣队组织,让便衣队遍地开花,使其成为联系党和军队的纽带,成为红二十五军的得力助手。”

  谈到便衣队的具体任务,郑位三说,成立便衣队应根据群众发动情况而定,可以一个区成立一个,也可以一个乡成立一个,区乡苏维埃主席兼便衣队长,区乡党的书记兼指导员。便衣队的主要任务是做群众工作,把广大群众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眼下敌人强大,群众不敢公开接近我们,便衣队就是要打开新的局面,让群众看到共产党人的存在,让他们看到革命的前途。

  根据郑位三的指示,罗陂孝特委将河口游击队扩大为特务营,将陂孝北和罗山部分地方武装组编为直属教导营,同时大力发展便衣队组织。

  在罗山县与经扶县交界的黑狗寨山岭上,何耀榜组织了一支上十人的便衣队。他们在刘家冲河沟里呆了几天,原准备在此建立立足点,再伸向宣化店开展活动。几天过去了,群众不敢接近他们,也不敢收留他们。

  参加过宣化店农民暴动的刘清翼,听说何耀榜率领的便衣队在河沟里潜伏了几天,带着野菜和菜粑走进了他们隐蔽的山洞。刘清翼告诉何耀榜,附近都是国民党的炮楼,民团常来河沟里搜查。反动派势力强大,群众心有余悸,害怕惹火烧身。

  何耀榜知道便衣队员徐如意、孙保林的家离刘家冲较近,安排他俩回去一趟,要他们探听一下虚实,希望能再建立一个立足点。徐如意和孙保林回去了一趟,很快就转回来了。徐如意气呼呼地对何耀榜说:“他们都是怕死鬼,不要说建个立足点,就是我们都不敢留住一夜。”

  孙保林见徐如意有些激动,连忙解释说:这也不能难怪他人。他们那个保长太坏,经常去他家搜查,弄得全家不得安宁。要是收留了我们,保长发现了,不但他一家人完蛋,全村人都要受到牵累。

  孙保林对何耀榜说,他的母亲见到了徐如意,抱着他哭个不停,就是不敢留他在家住,叫他走远一点。家里没有一点粮食,母亲怕儿子挨饿,把仅有的一斤花生种子塞给他。我们不能要,又偷偷给他母亲留下了。

  各条渠道得到的情况说明,保甲长肆无忌惮,无所不为,群众非常恐慌。何耀榜认为便衣队要坚持下去,必须打开突破口。于是,他决定带着董志东,亲自去宣化店附近的董家湾走一走。

  董文朗是红军亲属,五个兄弟先后参加了红军。何耀榜和董志东翻墙进入他家院子,董文朗一眼就认出了两人,并说:“你们还在干苏维埃的事呀!”

  没等两人回话,董文朗又说:“你们到这里来,我倒不怕。可这里的保长坏得很,要是让他们知道了,就不得了!”

  “老百姓都怕保长,不敢和我们见面,你看怎么办?”何耀榜说。

  “依我看,先打死一个压压火气,给他们一点颜色!”董文朗说。

  “哪一个最坏?”

  “当保长的都坏。”董文朗不愿指名道姓,意思是让何耀榜自己决定。

  何耀榜想了想:宣化店一带,何姓家大势大,影响也大。要是打一个何姓的保长,其他保长会老实些。他决定调集两支便衣队的骨干,煞一煞那些顽固保长的嚣张气焰。

  一天下午,何耀榜带着六名便衣队员悄然来到何家湾。他让几名队员隐蔽下来后,自己独自一人走进了婶母的家里。

  婶母见到何耀榜,大吃一惊:“你三叔何晏卿当上保长后,简直恨死你了,他给甲长们下了命令,你一回来就要向他报告。”

  何耀榜说:“我这次来就是要找他!”

  婶母又说:“你要是能把他制服,姓何的这一大片湾子,你们就可以住了。”接着,她告诉何耀榜,何晏卿整天向红军家属要粮,强卖红军家属妇女,弄得全寨子怨声载道。

  就在这时,何耀榜的族弟耀本进来说:“何晏卿回来了,在南头甲长家开会。”

  知道了何晏卿的行踪,何耀榜立即就往外走。来到街头,前面有个人手拿烟卷,大摇大摆地走过来。何耀榜仔细一看,来人正是何晏卿,于是加快脚步,来到他的面前。

  “这不是三叔吗?”何耀榜说了一句。

  何晏卿一见是何耀榜,脸一下子变得苍白,浑身发抖,转身就走。何耀榜飞起一脚,踢在他的后腰上,何晏卿“扑通一声”,趴倒在地上。

  何晏卿大声呼叫,乡亲们很快围了过来。何耀榜见事不宜迟,拔出短枪,结果了何晏卿的性命。

  随后,何耀榜率便衣队采取机动灵活的斗争策略,相继打死了罗山县民团团总丁印昆,“二老天爷”刘子万。民团头子一听说共产党和便衣队,谈虎色变,不敢随便找红军家属的麻烦,大多数保甲长比以前老实多了。

  初步打开了局面,何耀榜向鄂东北道委报告了一个月来的工作。郑位三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说:“打得好,要想在群众中扎根,就得打坏保长。反动民团仗着国民党的势力,烧杀抢掠,欺压群众,摧残红军家属,到处耀武扬威。不打击他们,群众难以发动起来,红军和游击队也不可能得到发展。”

  这天,郑位三交给何耀榜一项重要任务:“中央来人了,在柳林地下交通员家中呆了几天。你带领一支便衣队前去接应,一路要小心谨慎,确保万无一失。”

  迎接中央来人,责任十分重大。经过一番精心准备,何耀榜带着一支便衣队沿着山间小路,向西边出发了。两天后的一天清晨,他们在离柳林十几里的一条山沟里埋伏下来。这里是柳林至大别山深处的一条必经之路,再往前走容易暴露目标,他们选择了一处视线极佳的地点,在此等候。

  时近中午,一位穿着长衫的商人,手持拐杖,带着一位仆人从路上走了过来。何耀榜看得真切,远远就密切注视着两人的行踪。凭直觉,他认为这就是他们要接的重要客人,于是命令便衣队员走下山坡,躬着身子在路边的树林里近距离接应。

  果然不出所料,当这两人渐行渐近的时候,何耀榜很快就认出那个“仆人”是省委交通员石健民。石健民是鄂豫皖根据地的老交通,一直往来于大别山与上海中央,何耀榜自然熟悉。见两人前后没有别人,何耀榜上前喊了一声:“石交通,便衣队来接应了!”

  石健民见到何耀榜,拉着他的手:“有你们护送,路上就更放心了。”

  便衣队轻车熟路,领着他们顺利到了道委所在卡房。一路上,何耀榜不知道穿长衫的人是谁,石健民也没有介绍,但他知道这个穿长衫的“商人”是中央派来的重要干部。

  几天后,何耀榜知道此人叫程子华,带来了中央精神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的口头指示,要求红二十五军实施战略转移。当时,省委主要负责人随红二十五军在皖西活动,为了让省委尽快了解中央精神,郑位三给吴焕先、徐海东写信,请省委和红二十五军速回鄂东北,商定红二十五军今后的行动方针。

  中央来人了,多么令人振奋的消息!接到郑位三的来信,红二十五军以锐不可挡之势,每天急行军100余公里,连续突破四道封锁线,消灭敌人五千余人,奔向鄂东北。1934年10月11日,省委根据中央指示,在光山花山寨召开会议,决定红二十五军跳出鄂豫皖,去创建新的根据地,谋求更大的发展。

  红二十五军转移前夕,吴焕先、徐海东、郑位三在罗山县南何家冲接见罗陂孝特委负责人徐诚基、何耀榜。吴焕先交待了地下党的关系和秘密联络点之后,着重讲了红二十五军走后鄂豫皖地区可能出现的困难局面和如何坚持斗争的问题。

  吴焕先说,红二十五军走后,鄂东北地区的斗争更加艰苦,你们要以保存革命种子为原则,坚持斗争。便衣队要设法向老区发展,伤病员归队后要组织多支便衣队,还要组织几百条枪的机动部队,在各地打游击,以配合便衣队的活动。在斗争时,要避免和敌人的正规部队作战,主要对付民团武装,使自己发展壮大,能在这一地区坚持下来。

  谈到整个鄂豫皖根据地的组织问题,吴焕先说: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现在皖西,留在根据地内,由他组织新的领导机构。省委要求以红八十二师和地方武装为基础,再次组建红二十八军。红二十五军走后,徐诚基和何耀榜组织一支小部队去皖西找高敬亭同志,传达我们交给的任务。

  天色不早了,大部队下半夜就要出发,大家起身握手告别,心情十分复杂。吴焕先又说了一句:“红二十五军走后,根据地还有一大批同志,你们有信心坚持下去吗?”

  “我们一定能坚持下去!”徐诚基与何耀榜坚定地回答。

  吴焕先、徐海东、郑位三满意地点了点头。

  1934年11月16日深夜,在吴焕先、徐海东、郑位三的率领下,红二十五军3000余人从罗山县何家冲秘密出发,向西挺进,从此踏上了长征之路。这是继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开始长征之后,人民军队的又一伟大壮举,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二十五军走了,大别山的火焰还在生生不息地燃烧着。

Copyright @2014-2023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