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湖北党史>毛泽东在东湖

“真是下不了的黄鹤楼”

发布日期: 2015-01-20 来源:

  1953年2月18日上午,从东湖回来后,毛泽东一行驱车来到阅马场红楼的湖北省委办公大楼。这座红楼,在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辛亥首义成功后的第二天,在这里成立了革命军军政府,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红楼下的阅马场上竖起了孙中山铜像,对面矗立着革命军总司令黄兴的拜将台纪念碑。
  毛泽东一进会议室,就走到临街的窗口,兴致勃勃地眺望人来人往的街景,又看了看省委大院的环境后,坐到会议桌前说:
  “这楼不错嘛。”
  “省委这座楼,原是国民党省党部,解放后我们接收了。”一位同志向毛泽东介绍。
  “是啊!大军一过江,我们接收了国民党的许多大楼,连南京总统府也让我们接管了!”说着,毛泽东拍了拍坐着的藤椅说:
  “这藤椅也不错,夏天坐着办公,又爽快又舒服,是不是呀!”
  然后将目光移向罗瑞卿。
  “长子,回去?还是到哪里去?”
  “听主席的。”
  “哪?”毛泽东略作思忖,双手把着坐的藤椅站起来,“那就上蛇山看看吧!”
  蛇山,形如巨蟒,横卧大地,俯视着滔滔大江,与汉阳龟山,隔江相望,构成龟蛇锁大江的壮观。
  毛泽东戴着大口罩,站在蛇山上,眺望着气象万千的武汉三镇和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脱口而出:“蛇山很美,与龟山隔江相望,更有诗意。”毛泽东在蛇山参观了张公祠。一个小时过去了,毛泽东一行,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中,径直向黄鹤楼方向前行。
  这里要说明的是,这座黄鹤楼,是当时人们的习惯叫法。真正的黄鹤楼在清光绪十年(1884年)八月四日的大火中被焚,只留下一个全铜顶。眼前这座黄鹤楼叫“奥略楼”,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湖北学界为祝贺张之洞入赞中枢而建的。不过,该楼建筑仿黄鹤楼形制,颇有古风,于是人们把它当成黄鹤楼。后来,在修长江大桥时又把它拆了。至1985年,武汉人民又新建了更加辉煌壮观的黄鹤楼。它巍峨高耸,与壮丽的大桥、浩荡的长江相映生辉,实现了毛泽东28年前重修黄鹤楼的愿望。这是后话了。
  黄鹤楼雄踞蛇山,扼长江,控汉水,因势造形,据地制险。登上黄鹤楼,居高临下,长江水天一色。久违了!黄鹤楼!此时的毛泽东不由想起了26年前与爱妻杨开慧游黄鹤楼的情景,心中一阵感叹。岁月匆匆,江山依旧,但故人已去。
  那是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共五次代表大会在武昌召开。毛泽东、方志敏、彭湃提出的关于土地问题的提案,要求迅速加强农民土地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政权,大力发展农民武装的正确主张,被陈独秀拒之门外。党的“五大”结束,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
  这时的毛泽东,心情苍凉、沉郁。一个阴雨绵绵的暮春,他和杨开慧来到了蛇山,来到了黄鹤楼。黄鹤楼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相传始建于孙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
  自隋唐后,就成为迁客骚人登高远眺、俯视大江、纵览江山形胜、令人流连忘返的行吟之地。历代大诗人、大政治家崔灏、李白、白居易、苏轼、岳飞、陆游等,都在此留下名篇佳作。在漫长的历史风雨中,黄鹤楼屡毁屡建……  
  毛泽东和杨开慧拾级登上了黄鹤楼,盘桓徘徊。只见楼台破败、满目荒凉。隔江望去,烟雨艨胧。汉阳的春树、鹦鹉洲的芳草,都已消失。唯有龟蛇雄峙、大江东去,不舍昼夜……
  革命已部分遭到失败,不少烈士已倒在血泊中。著名马克思主义者、中共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在北京遇害;知友萧楚女也已被反革命分子虐杀。革命已到了转折关头,但党中央之制约,陈独秀之家长作风,共产国际之遥控,使毛泽东力不从心,回天乏力,无法改变现状。一种悲怆与痛楚向他隐隐袭来。他站在蛇山之巅,极目楚天,一首《菩萨蛮·黄鹤楼》的词章,在毛泽东胸臆间流出……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这是毛泽东政治诗词中写得最压抑的一首。“茫茫”、“沉沉”、“苍苍”几个叠词加上“莽”、“锁”显得十分沉重。
  从1925年秋天,在长沙写“谁主沉浮”到1927年在武昌“把酒酹滔滔”,刻画出了在大革命洪流中毛泽东从“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明快自信到“沉沉一线穿南北”的苍凉凝重的心灵曲线。
  “主席该下山了!”罗瑞卿的一句话,将沉思中的毛泽东惊醒。
  蛇山脚下,已有四五辆黑色轿车在等候。
  “哎,去西边登高远眺,极目楚天如何?”
  罗瑞卿嗫嚅着不表态。
  西边,游人如织。
  “怕什么?”毛泽东边说边向西边而上。“我们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故地重游,毛泽东的心情是复杂的。
  李先念、刘子厚、王任重、罗瑞卿等人寸步不离毛泽东左右。突然,在一个油煎豆腐摊前,毛泽东停步与煎豆腐的老翁拉起了家常。
  毛泽东亲切地问他生意好不好,买的人多不多。老人说:
  “我的豆腐好吃,买的人可多哩!”
  毛泽东仔细看了老人的豆腐担子,当他发现老人的棉衣有的地方破了,就关切地问家里还有什么人,日子过得怎么样?
  老人说:“家里还有老伴和孩子。解放了,日子越来越好了,啥也不缺,趁过节,我再卖点煎豆腐。”
  听了老人的回答,毛泽东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两位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仰着天真的笑脸,两眼一眨不眨地望着毛泽东,在认真地听着什么。叶子龙很快按了快门,摄下了这一动人的情景。照片上毛泽东穿着棉军大衣,戴一顶单帽;油煎豆腐的老人饱经风霜,脸上绽着笑容。
  突然,一位小姑娘眼睛一亮,发现这位穿军大衣的人似曾相识,她突然想起来了,便拉了拉叶子龙,小声问:“叔叔,他是不是毛主席呀!”叶子龙回答:“不是。你看错了!”小姑娘说:“你撒谎,是毛主席!”说着就大声地喊起来: “毛主席!毛主席!”小姑娘像春燕似地飞跑,边跑边喊:“毛主席来啦!毛主席来啦!我们见到毛主席了。”
  这一喊不得了,游人大乱,像潮水似地涌来;毛泽东一行人猝不及防,想脱身已经来不及了——但见眼前一片人海、一堵堵人墙,大人孩子拥挤着、男人女人们欢呼着,一起奔向毛泽东。顷刻间,毛泽东等人陷入了欣喜若狂的成千上万的“人海”中。
  李银桥和阎长林立刻命令卫士们近身围拢毛泽东,武汉市派出的警卫人员也围住了毛泽东一行人;随行的罗瑞卿、李先念、杨尚昆、王任重、杨奇清、武兢天等人立刻向毛泽东靠拢,在李银桥、阎长林和警卫人员的人墙外,叉围成了第二道人墙……
  蛇山的人越聚越多,简直是万头攒动、人潮如海;李银桥大喊一声:“赶快撤吧!”
  罗瑞卿也大声说:“尽快脱离!”
  脱离?谈何容易!一眼望去,山上的人都挤满了,山下的人还在往山上冲;李银桥和阎长林等人使出全身的气力,围护着毛泽东朝山下挤,在人群中一步步地向前移动脚步……
  这时,刘子厚登上一块大石头高喊:“同志们,请大家让一让,毛主席要去西边……”人们纷纷后退,让出一条路来……然而,黄鹤楼附近,依然人山人海。
  李先念、罗瑞卿、王任重等人同警卫人员一起,在人群中左冲右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到了江边。这时李银桥和阎长林带几个警卫战士在前面开路,他们一边喊叫一边向前冲,终于在人群中冲开一条缝,保护着毛泽东上了渡轮。
  到了船上,毛泽东立即摘掉口罩,回身向岸上的人群挥手致意……
  顷刻间,岸上的人群如海潮般起伏波动开来,“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响成一片,震动了蛇山上下、长江南岸,形成了万人欢送毛泽东下山上船的盛况。毛泽东高呼:“人民万岁!”李先念、王任重等和警卫人员大汗淋漓,惊魂未定。罗瑞卿和杨奇清深感不安,主动向毛泽东作检讨说:“安全保卫工作没做好,我们要负完全责任……”
  毛泽东没有责怪二人,只是笑着说了一句:“真是下不了的黄鹤楼啊!”这里面包含着多么复杂的内涵啊!有事业上的成功,有胜利后的自豪,有换了人间的欣慰。
  晚上,毛泽东听取湖北省委、武汉市委、武昌区委的工作汇报。汇报中心是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汇报中,毛泽东详细询问了武汉码头的民主改革。有一件事,毛泽东记忆犹新。大革命时期,他路过武汉乘船去上海,被武汉码头上的工头敲了竹杠。王任重明白毛泽东的意思,对毛泽东说:我们准备在今秋对码头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取消把头,成立统一的搬运公司,现正在调查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毛泽东听后,表示满意。

Copyright @2014-2023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技术支持:荆楚网鄂ICP备18025488号-1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