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富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是一片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沃土。1934年,台儿庄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成立,从此,革命之火便在运河两岸熊熊燃烧。这里曾经是中共峄县县委、中共运河县委、中共兰陵县委的驻地。1938年春天,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台儿庄地区的民众踊跃支前,筹集粮食、运送弹药、抢运伤员、修筑工事、提供情报,与中国军队团结奋战,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台儿庄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八路军115师运河支队以黄邱山套为根据地,活跃在鲁苏边界、运河两岸,被罗荣桓元帅誉为“敢在鬼子头上跳舞”。1948年11月,中共特别党员、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率部在台儿庄运河前线起义,打开了通往徐州的百里运河防线,为我军取得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新时代,台儿庄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新途径,通过保护、传承、弘扬红色文化,赋能红色旅游等方式,实现乡村振兴,促进老区发展。
留住红色记忆
2024年1月,位于台儿庄区涧头集镇的“杀敌报国碑亭”被公布为枣庄市文物保护单位,这座碑亭是为纪念运河支队褚思惠营长而修建的。在此之前,位于台儿庄区张山子镇黑山西村的运河支队指挥所旧址,包括丁庄村、唐庄村、张塘村、赵圩子村的运河支队黄邱山套抗日根据地旧址,入选山东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运河支队毛楼战斗旧址、运河支队被服厂旧址、运河支队杜安集交通站旧址、山东野战军第八师成立旧址、冷庄烈士陵园、台儿庄大战无名英雄墓等革命纪念地被列为台儿庄区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台儿庄区保护革命旧址、留住红色记忆的一个具体举措。
台儿庄区委成立了台儿庄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编制《台儿庄区红色文化保护专项规划》,统筹做好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台儿庄区文旅局、中心、老促会等部门相互配合,积极开展红色文化资源普查,对全区范围内抗日战争时期以来的重要机构旧址、重要活动旧址、重要会议旧址,以及重要事件、重大战役战斗等革命文物进行调研排查,逐项建立台账,摸清了全区革命文物资源底数和保存现状。台儿庄区还组织专业人员加强革命文物的挖掘与研究,提升其保护级别,先后将清真古寺、新关帝庙、台儿庄火车站等台儿庄大战旧址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提请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山东省台儿庄古城保护管理条例》,为古城内革命文物保护增添了一道“护身符”。
台儿庄区做好散落在民间的革命文物的征集,研究馆藏现有文物,对珍贵革命文物进行鉴定评估定级。2023年,贺敬之文学馆向省文物保护部门提交了35件革命文物,申请定级备案。其中斯大林文学奖奖章及证书被评为一级革命文物;《七枝花》《跃进》《西去列车的窗口》《节正国》4篇文学作品的手稿被定为三级革命文物。另外,全区还有二级革命文物1件、三级革命文物10件。
台儿庄区通过争取上级文保资金和自筹的方式,改善红色文物的保护状况。近年来,共争取国家、省级专项资金4300多万元,完成了台儿庄革命烈士陵园和台儿庄火车站、清真古寺、袁家干果行、仁寿堂药店、义丰恒商号等台儿庄大战旧址的修缮、保护工程。
弘扬红色文化
2024年3月,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讲解团队被山东省委组织部授予“干事创业好班子(好团队)”称号。一直以来,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讲解团队始终坚持“五好”标准,创建独有的“讲解员+教员+演员”三位一体的沉浸式红色文化传播体系,推出“五个一、六走进”的宣教模式。打造出一支具有强大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高效团队。近年来,该团队共接待游客4000多万人次,连续四年均有讲解员荣获山东省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称号。
台儿庄区利用境内的红色资源,做好红色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弘扬。早在1993年就自筹资金建成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近年来,又先后兴建了台儿庄战地记者馆、贺敬之文学馆、台儿庄区革命历史纪念馆、八路军115师运河支队史料档案展览等10多家红色展馆和20多处红色村史馆,展出珍贵文物、影视、图片史料5000余件。
台儿庄区依托红色场馆,创新宣教形式,讲好红色故事,打造教育基地。结合清明节、抗战胜利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诵读抗战家书、讲述抗战故事”“追忆峥嵘岁月、聆听英雄故事”等活动,弘扬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借助智汇台城大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理论大讲堂,以“传承红色基因、奋进新的征程”为主题,邀请党史专家、学者开展红色文化宣讲活动,先后推出了《用血肉铸起新的长城》《中国共产党与台儿庄大战》等微党课。依托史实编排了《遥远的等待》《清明的思念》等沉浸式红色革命剧目,走进军营、社区、学校、机关、企业、农村,进行常态化演出。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等4家专题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年接待量达300万人次。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先后被批准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八路军一一五师运河支队史料档案展被评为中国老区精神教育基地,贺敬之文学馆被评为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题实践教育基地。
赋能红色旅游
张山子镇丁庄村地处黄邱山套抗日根据地的腹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中共黄邱区委所在地,建有抗日小学、战地医院等,当时不到200人的村庄就有40多名青年参加运河支队,他们所在的二营四连,被称为“丁半连”。近年来,丁庄村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通过展示战斗遗址、讲述抗战故事、打造红色景观等方式,形成了红色文化游览线,探索出乡村振兴发展的“红色模式”,昔日的偏远落后村,现在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先后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省级景区化村庄、省级红色文化特色村。这是台儿庄区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台儿庄区在发展红色旅游上,突出三个创新。
业态创新。台儿庄区突出“抗战精神”,创新红色旅游产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推出红色研学游精品线路,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以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为主体的台儿庄大战遗址被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山东省在2021年推出的100条红色旅游线路,涉及台儿庄的就有5条。在皮影戏、扬琴、柳琴戏、运河大鼓等当地传统曲目中融入红色元素,创造性推出鼓乐剧《台儿庄大捷》、互动情景剧《战地英雄》、光影秀《英雄台儿庄》等红色作品,将游客带入红色文化的意境中去,让其受到熏陶和感染。
模式创新。积极探索“文创+红色旅游”模式,注重红色文化在文创产品中的活化传承,开发了系列红色文创产品,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促进旅游消费,如1938台儿庄大战酒、红色纪念邮册、纪念币、纪念版青铜徽章等深受游客青睐。
载体创新。实施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文物数字化保护、大运河抗战纪念园、黄邱山套抗日根据地红色旅游区等建设项目,做大做强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实施红色资源引领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积极培育“一镇一节”品牌,开发“穆柯寨”甜桃、涛沟桥大米等乡村旅游自主品牌产品10余个。张山子镇黄邱村入选中组部“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
在台儿庄这片曾经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璀璨的红色文化正照耀着新的征程,老区人民豪情满怀,奋楫争先,精彩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来源:中国老区网)